4月27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和中经社新华信用、全国信用教育联盟(筹、57所高校)及二十多家全国性社会团体等共同举办的年度学术盛会“第十五届(2019)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在北京国谊宾馆开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刘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副司长张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用监督管理司司长常宇、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处长赵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匡乐成,以及全国城市信用主管部门、全国信用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各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300人参加了会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的深刻变化、经济体系的深刻转型、科学技术的深刻革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等,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和我国信用建设近20年的基本经验均表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信用监管制度,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是新时代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保障。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推进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论坛主题报告“2018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回顾与2019年展望”显示,2018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成效不断显现:政务诚信建设主要包括: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商务诚信建设主要包括:商务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流通治理新秩序;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系逐渐形成;信用交通、税务信用等建设持续推进,行业治理水平大力提高。社会诚信建设主要包括: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司法公信建设主要包括: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深化司法公开,建设阳光法庭;“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信用工作仍存在边界模糊、信用内涵理解模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模糊等问题。报告建议,接下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厘清信用边界,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宏观理念;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体系;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引导信用市场发展。
在下午的专题研讨环节,设置有主题论坛和三个平行分论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实践方向”主题论坛,围绕当前信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议题进行集中研讨,以期为未来我国信用建设方向提供政策建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城市和行业创新实践研讨”分论坛,重点围绕未来我国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发展创新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讨,以期为我国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启发和借鉴;“大数据时代征信市场建设和信用立法实践研讨”分论坛,通过融合行业前沿和科技智慧,探讨大数据时代征信市场建设和信用立法实践的前沿政策;“新时代中国特色信用理论和信用教育实践研讨”分论坛,立足全国信用教育联盟各成员高校专业研究力量,通过对信用教育实践的深入研讨,力图明确未来我国信用理论和信用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来源: 中国青年网)